(图:金属晶间腐蚀检测多维度解析,助力把控金属材料质量安全)
金属材料的晶间腐蚀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隐蔽性的局部腐蚀形式,它主要发生在金属材料的晶粒边界或其临近区域,而晶粒内部则几乎不受腐蚀影响。这种腐蚀会沿着金属的晶界进行扩展,就像在金属内部“悄悄”地破坏其结构连接,使晶粒之间的结合力显著下降,使得原本完整的金属材料逐渐失去强度和韧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金属在没有明显外部变形的情况下突然断裂,从而引发构件过早失效,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晶间腐蚀通常在高温或特定腐蚀介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常见于不锈钢、铝合金、黄铜、镍基合金等金属材料中,尤其在焊接或高温处理后更容易出现。由于晶间腐蚀的隐蔽性和破坏性,通常不易被肉眼察觉,却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材料力学性能急剧下降,尤其是在承受外力时更为明显,成为许多工业设备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产生原因
晶间腐蚀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大概可以从材料本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分析。
1、材料本身
从材料角度看,主要是由于晶界与晶粒内部在化学组成或组织结构上存在差异。例如,晶界可能存在杂质富集、合金元素贫化、第二相析出等情况,这些都会导致晶界的电极电位低于晶粒内部,使得晶界成为腐蚀电池中的阳极,从而优先被腐蚀。例如,钢材中钛、铌等元素含量不足时,更易形成碳化铬,并沉淀析出,造成晶界贫铬,使晶界耐蚀性降低,进而引发晶间腐蚀。
2、外部环境
从外部环境来看,腐蚀介质的成分、温度、pH值等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在高温高浓度的硝酸溶液中,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倾向会显著增加;海水等含氯离子的环境则容易诱发铝合金的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检测
为了检测金属材料是否发生了晶间腐蚀,通常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关检测标准规范有GB/T 4334-2020《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奥氏体及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GB/T 4334.6-2015《不锈钢5%硫酸腐蚀试验方法》、GB/T 7998-2023《铝合金晶间腐蚀敏感性评价方法》、GB/T 15260-2016《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镍合金晶间腐蚀试验方法》、ASTM G28-24《检测锻制富镍铬合金晶间腐蚀敏感性的标准试验方法》等等。
金相检验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最为传统的方法,金属样品经切割、镶嵌、抛光和蚀刻等处理后,制备成试验所需试样的金相试样,在显微镜下观察晶界处的细微结构,看是否存在腐蚀沟槽或裂纹,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晶间腐蚀以及腐蚀的严重程度。
此外,弯曲法作为一种直观且实用的方法,在检测金属材料晶间腐蚀敏感性中同样较为常用。将按照要求制备好的试样放入特定的腐蚀介质中进行浸泡,浸泡时间和温度也需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然后将经过腐蚀介质浸泡后的金属试样进行弯曲,过程中需控制好速度,避免导致试样产生额外的机械损伤。弯曲试验后仔细观察试样的弯曲部位,若在弯曲过程中试样沿晶界发生断裂,则表明存在晶间腐蚀。
电化学试验方法在晶间腐蚀检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通过测量并分析试样在配置电解液中的再活化极化曲线以获知晶界贫铬区的溶解行为,进而判断试样的晶间腐蚀敏感程度,具有快速、定量、非破坏等优点。
而对于无法取样,需进行现场检测的情况来说,可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超声波检测等无损检测方法来识别晶间腐蚀引起的微观结构变化,或探测其内部缺陷。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必要时还需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结语
晶间腐蚀隐蔽性强,突发性破坏几率大,具有严重危害性。为有效预防晶间腐蚀的发生,可采用控制材料成分、优化处理工艺、恰当选择应用环境等方法,但为了降低风险,严控质量,对金属材料的晶间腐蚀检测也必须加以重视。在检测方法选择时要结合材料特征及相关标准要求,做到科学检测,准确判断,以提高金属结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上海第三方检测机构中钢国检上海分公司为你推荐金属晶间腐蚀检测多维度解析,助力把控金属材料质量安全。更多新更新的动态信息尽在上海第三方检测机构中钢国检上海分公司官网,同时你还可以了解检测小知识检测小知识 其它信息或浏览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