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道路地下病害及管线探测注意事项及原则)
我国经济社会仍处在快速发展中,交通网络发展和地上交通车辆不断增长的同时,道路地下病害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施工引起的道路塌陷和管线破坏,酿成很多悲剧,也给道路的安全畅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虽然路面的塌陷可能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地下病害是道路塌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例如,当道路地下空洞形成后,空洞顶部的部分松动颗粒会发生掉落,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形成塌落区。随着土体不断脱落、下移,形成路面下空洞区,当过往车辆在此类区域处施加路面荷载后,或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面层发生弯折破坏,造成道路中断。因此,为保证道路的运营安全,需要加强城市道路与管线地下病害的探测。
细节把控
在对道路地下病害进行探测时,应立足于道路实际情况,为避免检测造成的破损,一般情况下首先考虑采用无损检测方法,但如果是无法依靠无损检测技术准确获得病害信息,则应采取更为可靠的检测方法。
在对道路与管线进行探测前,应通过资料搜集及现场踏勘等方式对项目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以制定合适的探测方案,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查明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下病害,评价其对道路或管线安全运营的影响。如果探测区域存在地下工程施工、地下管线密集、干扰源多样、地层含水量高或分布有历史塌陷等复杂条件时,宜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探测。
得益于其效率快、成本低、精度高、连续性好、成果直观、无损探测等优势特征,探地雷达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地下病害的探测。
探地雷达发射的高频、宽脉冲电磁波在地下有耗介质中传播具有衰减和频散特性,介质电阻率越低,电磁波频率越高,则衰减系数越大。探地雷达天线中心频率决定了探测深度和目标体分辨率,通常情况下,在满足分辨率且场地条件许可时,应尽量使用中心频率低的天线。
此外,探测的准确度还与天线的移动速度密切相关。在采用探地雷达对城市道路进行探测的过程中,如果天线的移动速度过快,会导致丢失雷达有用信号,而过慢又致使检测工作效率过低,无法满足项目对于检测效率的需求,所以在天线移动速度把控方面一定要严谨。
在采用探地雷达法进行探测时,还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验证异常。由于此方法不一定能够确定异常的性质,如果要弄清楚异常是什么通常还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在诸多方法中,钻探是验证最为直接的方法,但是会对路面造成破损,也可选择地震映像、面波等方法,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探测原则
为提高探测效率与准确性,切实解决道路地下病害探测的实际难题,在对道路地下病害及管线进行探测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全覆盖原则
由于隐藏在地下,在未形成路面塌陷之前,道路地下病害往往难以被人发现,很难凭借经验判断其是否存在。为了保证及时检测出潜在安全隐患,在探测时有必要对目标进行全覆盖式检测,而非仅仅抽取其中小部分路段进行探测。
2、谨慎性原则
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道路地下病害的形成,因此地下病害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根据病害的理化成因和以往的探测经验,总结病害的分布规律,在普查的基础上,对发生频率较高的重点区域着重进行探测,以确保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加强检测的针对性,不漏掉任何可能的隐患。
3、及时性原则
在道路运营过程中,若发生暴雨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或因管线爆管、地下工程施工中出现意外事故等,很可能对正常状态中的道路造成严重的损伤,且往往发展也较为迅速。针对这些突发性情况引发的病害,要及时准确的进行探测,迅速确定病害影响范围,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免得造成更大的损失。
结语
道路地下病害探测是保障城市道路安全运营的关键,既关系交通顺畅,更直接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无论是探测方法的科学选择、细节把控,还是严格遵循探测原则,每一步都对探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未来,随着探测技术发展,需持续优化探测流程、强化探测能力,做好地下病害排查与治理,为我国交通事业稳健发展筑牢安全防线,让城市道路保持安全畅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交通保障。
上海第三方检测机构中钢国检上海分公司为你推荐道路地下病害及管线探测注意事项及原则。更多新更新的动态信息尽在上海第三方检测机构中钢国检上海分公司官网,同时你还可以了解检测小知识检测小知识 其它信息或浏览新闻媒体。